从零到一, 2024 年我的 AI 探索

2025 年,还是要干 AI

  1. 成本、成本、还是成本

小团队必须量入为出

利用团队优势,打造低成本系统

  1. 冷启动与营销

冷启动

内容营销

  1. AI 产品的额外价值

什么是额外价值?

聚焦核心功能

  1. 不要害怕别人的先发优势

理解先发优势的局限性

明确自身优势与战略定位

结论

2025 年,还是要干 AI 2023 年春节,我和一个朋友开始做 O.Translator ,一个在线文档翻译网站。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已经翻译了几百万份文档,用户也比较稳定。 O.Translator 官网

以下一些感受,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1. 成本、成本、成本

小团队必须量入为出 对初创团队而言,资源有限是常态。大规模投入可能导致财务压力且因缺少正反馈而陷入困境。因此,小成本投入获取正反馈,以后再加大投入,是务实之道。 O.Translator 是一个技术团队,虽然我们不局限于所谓的技术团队,但不可否认技术是我们的优势,以极低成本打造出第一个最小可行产品( MVP ),几乎零预算上线初版网站,并通过用户付费收益支持后续优化和营销。我们是在没有太大成本压力的情况下,开始的。 这就是我最大的体会,其实也不是新鲜事,对于小团队,要“小成本投入—正反馈—增加投入—更多正反馈”。

利用团队优势,打造低成本系统 我们擅长的技术能力使得我们无需依赖昂贵外部系统,自主开发满足需求,既降低了成本,也增强了产品掌控力。 如果团队在运营方面更具优势,可以先利用社交平台进行市场开拓,利用现有的平台(微信、抖音、TikTok )做内容生态,当积累到一定客户之后,再逐步搭建自己的技术系统。 不要在一开始就陷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浪费成本也浪费时间。

  1. 冷启动与营销

冷启动 借力高权重平台 初期内容营销,一定要选择权重较高的平台:

国内平台

借力知乎、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提高专业意见和产品曝光度。

国际平台

在 Medium 、Reddit 等全球知名平台上分享内容,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 O.Translator 获取早期用的平台是知乎和 Medium ,这几篇文章带来了很多初期用户。 知乎: 如何使用 ChatGPT 翻译文档(PDF/EPUB/DOCX/PPTX/XLSX/SRT/XLF/AI/INDD)? 知乎: 如何使用 PDF.js 提取 PDF 中的文字的位置/颜色/字体信息? Medium: Translating Documents with ChatGPT: A Comprehensive Guide 广告投放 广告投放(如 Google 广告)可提高用户关注,但需做好预算管理,以团队优势结合精准广告和口碑营销,确保投入有效回报。但产品初期应专注于产品打磨和市场探索,不建议大量投入广告。 O.Translator 在初期几个月内是没有投放任何广告的,只是在各个平台发布关于文档翻译的专业文章,由这些渠道来的用户足以完成全流程的验证迭代,很多用户也给我们提了很多意见,我们通过这些迭代,让系统组件完善、稳定之后,才开始在 Google 投广告。

内容营销 网站博客 第一阶段冷启动,我们并没有建立自己的博客系统,而是在高权重平台发文章,大约半年后,我们才着手建立官网博客,因为我们本身是做翻译的,所以网站博客在设计之初就支持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 我们的博客

做好官网博客 SEO ,增加自然流量

我们利用 AI 来进行 SEO 的优化,包括关键词选择、标题、内容、内链外链等等,后续会单独讨论 SEO 的话题。 我们没有用 AI 来写大量的营销文章,这或许有用,但我们认为这会削弱网站的专业性,我们还是坚持人工编辑博客大纲(当然,会让 AI 出一些大纲建议,但我们会审核修改),然后通过 AI 润色。

深度原创能展示专业性

官网博客中尽量多做原创和 SEO 关键词的结合,需要围绕自己的业务做一些深度的思考或者展示,这样既能让用户更好的了解自己,也可以提高网站权重。 围绕业务领域,多挖掘长尾关键词,避免热门关键词的激烈竞争,性价比很高。 视频运营 2 个月前,我们增加了 Youtube 频道,内容围绕翻译教程和翻译效果展示。目前这个频道带来的流量不多,但也符合我们的预期。 Youtube 频道 如果你的业务是更生活化的赛道,那一定要重视视频营销,尤其是 TikTok 这样的流量平台。 我们目前也只是将 Youtube 频道当作视频教程在使用,并没有深入挖掘其流量属性,但视频运营这是不可忽视的。

  1. 要重视 AI 产品的额外价值

什么是额外价值? O.Translator 是一个应用型的产品,调用诸如 GPT 、Gemini 和 Claude 这样的云端模型来完成 AI 翻译。但我们做了很多关于文档解析、还原,以及翻译提示词的工作,正是这些工作保证了最终文档翻译的整体质量。

附加行业经验或资源 文档翻译除了 AI 翻译的能力,还有很重要必须的能力:文档解析处理和还原,这就是我们提供的额外价值。 通过技术积淀,我们不仅支持 30 多种格式,还在文档解析、文字定位、字体识别等关键环节做到了业内领先水平。尤其是在 PDF 翻译排版、OCR 识别能力,甚至包括最大 500M 的 EPUB 电子书翻译等等,这是我们得以与对手拉开差距的核心优势。 单纯依靠算法的套壳产品,很容易被低价、体验更好的竞争对手超越。

与客户直接沟通 在 O.Translator 中,用户可以通过 Email 、Discord 直接联系到我们的开发者,这是很重要的,用户能在第一时间收到回复,我们也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馈,解决用户的问题。 我们的客户遍布全球,在用户遇到问题之后,我们能保证在 1 天之内解决,如果解决不了,我们会做出解释,甚至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我们会先退还用户的支付,在进行协商。这种沟通方式让用户很信任我们,我们的复购率很高,小团队就要发挥快速行动的优势。

聚焦核心功能

明确任务优先级的评判标准 在产品头脑风暴阶段,我们往往会涌现许多创意想法,这时必须将那些服务于核心产品功能的想法的优先级提高。 例如,在我们推出 O.Translator 的第一个版本之后,我们列出了十多件想做的事,针对每一件事,我们都会问自己,“做这件事能否提高文档翻译质量”:

开发术语库构建、译后编辑优化、免费预览功能,能提高文档翻译效果和体验,优先级提高。 语音提取转译、文档输出转换,这两件事是加分项,可以适当排后。 采用订阅模式,或许能提高短期收益,但对翻译体验提升不大,排在最后。

就这样,我们不断调整 TODO LIST ,有序地围绕文档翻译进行功能扩充,这个过程不会停止。

  1. 不要害怕别人的先发优势

理解先发优势的局限性

小团队的灵活与差异化竞争 先发优势常常只适用于资源雄厚的大公司。实际上,小团队更容易在细分领域内找到独特定位,并且快速调整策略。

克莱顿·克里斯滕森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到,大公司在面对破坏性创新时往往因顽固于持续性创新而错失新机遇。初期表现虽低廉且定位于低端市场,但破坏性创新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占据主流,而小团队可以从侧面寻找突破口,利用灵活性和低成本优势取得正反馈。

小团队要利用好灵活性,多尝试破坏性创新。

明确自身优势与战略定位

走差异化路线 不必担心大公司的先发优势,而应该从侧面迂回:

明确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产品核心优势,专注于文档翻译和处理技术; 保持对市场反馈的敏感,通过不断调整和迭代产品,逐渐形成难以撼动的竞争壁垒。

控制成本,获取正反馈 以小团队为例,通过持续优化产品、降低成本并获取用户正反馈,从而实现产品的良性循环,逐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结论 以上是过去一年多,O.Translator 的成长历程,如果你想用 AI 来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我们建议你现在就开始行动,遵循“成本控制、聚焦核心”的原则,快速搭建 MVP ,通过不断接收用户正反馈,不断迭代,做出核心功能和独特价值。 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