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踩坑,留个心眼:因为买东西做了攻略所以被当成“同行询价”轰了出去

不知是否是社会经验过于不足,分享两次惨痛经历:1 很久以前贪图方便大学城里实体店看耳机,背面参数查看阻抗值犹豫不决(网上了解过阻抗值和音质的关系),老板娘满腹狐疑像抓贼一样怒斥是不是同行。印象比较深的一次社会毒打,这种事情实在是太新奇了、水太深了。买东西还要格外小心2 最近一次装修去买 ms 胶水。碰巧遇到有一家卖的是散装 ms 胶,但他们像是卖叶子一样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估计是低成本廉价容易变黄的那种非耐候胶)。因为之前也做过攻略,甚至淘宝上摸清了一些用途、性状、包装、施工方法等等(因为很多客服和机器人一样一问三不知擅长用公式套路打太极)。太傻白甜就开门见山把懂的都和盘托出,最后还多嘴问了下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个的,奸商顿时脸都扭曲了,说我看上去不像买东西的(我是 FBI 线人是吧?)问我是不是同行询价。他们一家老小都在旁边吃饭,也不算太凶。即使如此,满腹狐疑的样子也让人一股吃了苍蝇一样的恶心。(轰了出去只是比喻手法)3.事后复盘,逆向自我保护(特别是那种个体户的店):查了下“怎样判断是同行询价”:a. "留意询盘中提供的公司信息:询盘的发送人是一家有实力的公司,而不是一个个人或虚假的公司。"(如果你以个人名义去买东西,会提升风险)b. “留意产品信息:同行询价者可能会了解一些产品信息或技术细节,所以如果询盘中对产品的信息偏多或者过于详细,你就需要格外小心。”(有时候要装傻装不懂装成韭菜,否则更可能被他们当成竞争对手)c. "询问客户的用途:询问客户对产品的用途是判断客户真伪的一个重要方法,真实客户会对产品用途进行描述,如果客户给不出明确的用途,你就需要警惕。"(我当时把用途叙述地太宽泛了,增加了我“动机不纯”的可能性)d.“同行询价的语言、措辞和方式:同行询价者通常会使用行业术语和措辞,而表达真实需求的客户的语言更倾向于直白、简练。”(同 b )以上,分享给对此可能比较介意的小伙伴们。有条件的话还是尽量去服务好的大门店(特别是价格透明的门店),不用太看奸商的脸色。没办法的时候做好心理准备至少有个兜底,很多人并没有经历过太多风浪(比如我)社会险恶有时候还是要察言观色的(不擅长也不喜欢),太傻白甜了最坏的情况就是知道太多了被灭口(手动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