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所得:驯养之道

读书所得:驯养之道​ ---从孙子兵法到小王子​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我先解释这段,阶段性的管理,​ 初期呢(未亲附),此时士卒尚未建立信任跟归属感,贸然严惩,肯定会引发抵触,甚至不服,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哗变.此时呢,应以文(恩惠,关怀,教化)为主,培养情感纽带.​ 后期呢(以亲附),此时呢,士卒以信任将领,认同了集体,若因感情纵容而罚不行,那么军队将会丧失纪律跟战斗力(不可用).此时需要武(法令,刑罚)约束行为.文与武二者,缺一不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关系的阶段来动态的调整权重.​ 治军的本质,就这八个字,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令之以文:用仁爱(仁),教化(信),关怀凝聚人心,建立情感认同(亲附)和共同的价值观.齐之以武:用纪律(严),法令(信),刑罚规范行为,统一行动标准(齐).令素行:法令一贯严格执行,形成稳定的预期跟习惯(教其民)与众相得:将领与士卒在长期的令素行中,建立的深厚互信,默契与精神共鸣.士卒服的不止法令,更是服的将领本人及其代表的公正与权威.​ 曹操说是 厮养足也,感觉有点贬义,不如改为驯养,驯养二字,让我联想起了一本世界文学名著,被称为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是什么呢? 小王子 此书中,就讲了驯养之道,说明白点就是爱与责任.​ 先从军事角度来看,曹操的注解 厮养足 非常的冷峻且精准.古代将领视士卒为战争资源,所谓的足就是确保物资供给和纪律约束的底线管理.孙子原文的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文武之道,本质来说也是理性管理的两面,通俗来讲就是胡萝卜加大棒.曹操呢,枭雄又是实战派,关注的是可量化的足而非情感联结.且反应古代现实乱世之中,兵源复杂(流民,降卒),物质激励往往是凝聚乌合之众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但又有局限性,其一呢就是物化士卒,厮养一词,直接把活生生的士卒,降格成了被饲养,驱使的工具,忽略了亲附,相得中蕴含的情感联结跟精神认同,且简化了关系,仅仅强调了物质的足,而忽视了文(仁,信,教化)对塑造忠诚意志的关键作用.一支仅仅只为饱腹而战的军队,几乎就不可能有着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决绝意志.还偏离了与众相得境界,与众相得可以说是孙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了,将领与士卒在共同使命与信任中形成的精神共同体.​ 在看小王子的驯养本质是双向的情感连结跟责任认同,这跟孙子的与众相得的境界,大家不觉得颇有精神共鸣吗? ​ 驯养( Apprivoiser ,意 建立联系)的核心是 爱与责任通过时间浇灌出的独特羁绊.这与孙子思想有着深刻共鸣,但也存在着根本差异:​ 亲赴就是驯养的开始,看小王子与狐狸的驯养过程,完美诠释了,如何通过耐心接近(文),建立仪式(日常互动),投入时间(令素行),使陌生人之间产生 独一无二的联系 (与众相得).​ 责任,则来源于驯养,狐狸说,你永远要对你驯养过的东西负责. 这与将领对已 亲附 之卒的责任(视卒如婴儿,唯民是保)高度一致。情感联结催生责任感。​ 与众相得 的精神共鸣, 驯养 使彼此在对方眼中与众不同(金色的麦浪会让我想起你).军队中 与众相得 的士卒,会因对将领的信任与认同,激发出超越个人生死的集体意志(可与之俱死).​ 再来谈谈 驯养的核心本质,从 无意义到 唯一的升华​ 说的浪漫点 驯养不是简单的陪伴,而是赋予彼此的 平凡存在 以宇宙级的独特性。​ 如狐狸所说的每日靠近一点​ 驯养无法速成,需通过重复的,专注的,充满期待的微小仪式(如狐狸要求小王子每日固定时间前来),在时间的熔炉中锻造信任.​ 稳定的仪式感消解未知恐惧,让对方从 可能伤害我的存在 变为 可预期的温暖 .(心理学上曝光效应,举个例子,比如说新的同事,在学业中的,新的同桌,开始时,感觉真的好难看啊,但两年过后,你感觉,还行,甚至还有点喜欢,还可能与她结婚生子,相信各位在生活中,肯定有所感受)​ 军队 令素行(法令一贯执行)在集体层面创造类似的安全感,但个体独特性被制度消融;驯养 则让个体独特性成为关系的核心.​ 责任是双向的(你永远要对你驯养过的东西负责)狐狸坦言 我会哭的,坦露脆弱是驯养的代价,也是责任的起点,你驯服了它,就承接了它的眼泪.这之间超越了利益交换, 责任非契约约束(如薪水),而是源于情感联结本身(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让她变得如此重要)​ 此时 意义将彻底重构(金色的麦浪会让我想起你)驯养后,狐狸眼中原本 无用的麦田因小王子的金发被赋予诗意。感官世界被情感关系彻底编码. 你在玫瑰身上耗费的时间,让你的玫瑰变得独一无二. 被驯养 即被深刻地 看见 和 铭记,来抵抗存在的虚无.就像萨特说的 他人即地狱,而驯养本质上是在对抗这种存在孤独。通过建立责任纽带,双方在彼此眼中获得 存在 的确认,就像狐狸因小王子而看见金色的麦浪​ 军队用同袍之义 家国荣耀 赋予集体意义; 驯养的意义则完全锚定在具体个体身上,若小王子消失,狐狸的麦田将重归荒芜.​ 驯养即束缚, 狐狸获得爱与意义,却失去 无忧无虑追逐鸡的自由.​ 共生与独立又有着永恒张力, 深度联结必然压缩个体边界。健康驯养需如狐狸般清醒,接受束缚,但保有独立精神(我还有麦田的颜色).​ 驯养即预演离别, 狐狸一开始就预言眼泪,最深的联结必然伴随最尖锐的丧失之痛​ 士兵阵亡带来伤痛,但制度可快速补充兵员;而 被驯养者 永远无法替代(你的玫瑰与千万朵玫瑰不同).​ 写到这里,不由得提出一个问题,人追求意义,是不是存在主义的焦虑? 就比如说爱情,是不是为了对抗这种存在孤独。而通过建立责任纽带,双方在彼此眼中获得 存在的确认从而摆脱萨特说的 他人即地狱 它既对抗孤独,又因高度排他性制造新的孤独​ 好好的,思考一下,期待大家的答案​ 我就先抛砖引玉了​ 我认为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矛盾,人对意义的追求本身,既是对抗存在主义焦虑的尝试,又可能成为新焦虑的根源,分两层讨论​ 第一层,意义追求与存在主义焦虑的关系​ 我认为存在的起点就是荒诞跟焦虑,存在主义认为,人并无先验意义(如上帝,命运赋予,天命),而是被抛入了一个无意义的宇宙中(海德格尔的 被抛境况),这种根本的孤独与自由带来的深层焦虑,就比萨特的观点认为,自由意味着人必须为自己的一切选择负责,这种沉重的责任引发 眩晕,而加缪的观点则是,人在荒诞世界中寻找意义,如同西西弗推石上山,本质是徒劳却必须反抗,人,通过创造意义(如爱情,事业,信仰)来锚定自身的存在,其本质是对 虚无的防御,用具体的行动来填满存在的空洞感,对 他者的寻求,通过他人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就如同上文的在彼此眼中获得存在的确认)​ 第二层,爱情的悖论,对抗孤独与创造孤独​ 我认为爱情具有两面性,这正是存在主义人际观的核心矛盾,爱情作为存在确认的救赎,萨特的原意并非指的是所有人是地狱,而是当人物化他者(将对方视为工具或凝视的客体)时,关系成为互相吞噬的地狱,爱情的排他性隐含暴力,要求对方成为 唯一时,本质就是否定世界的可能性.责任纽带的异化,当责任变成控制(你必须对我负责),或当关系固化角色(将伴侣物化为丈夫/妻子符号),人再度沦为彼此地狱中的囚徒.若将自我价值完全寄托于对方眼中,实则交出主体性;一旦对方凝视消失(如分手、背叛),自我即刻崩塌,陷入更深的虚无.​ 爱情既是解药也是毒药,读到这里相信大家,早已看透亲密关系的所有脆弱性,权力的不对等,如何在清醒认知人际残酷真相的同时,还能保持爱的勇气?​ 能否像狐狸教导小王子的那样:每天在下午四点坐下来,让期待慢慢温热冰冷的理性土壤,等待第一株玫瑰破土而出呢?​ ​